大数据基础学习笔记(三)——HBase相关知识(二)

HBase功能组件

• HBase的实现包括三个主要的功能组件: – (1)库函数:链接到每个客户端 – (2)一个Master主服务器(充当管家的作用) – (3)许多个Region服务器

• 主服务器Master负责管理和维护HBase表的分区信息,维护Region服务器列表,分配Region,负载均衡

• 一个大的表会被分成很多个Region,Region服务器负责存储和维护分配给自己的Region,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读写请求

• 客户端并不是直接从Master主服务器上读取数据,而是在获得Region的存储位置信息后,直接从Region服务器上读取数据

• 客户端并不依赖Master,而是通过Zookeeper来获得Region位置信息,大多数客户端甚至从来不和Master通信,这种设计方式使得Master负载很小

表和Region

一个HBase表被划分成多个Region

•开始只有一个Region,后来不断分裂

•Region拆分操作非常快,接近瞬间,因为拆分之后的Region读取的仍然是原存储文件,直到“合并”过程把存储文件异步地写到独立的文件之后,才会读取新文件

一个Region会分裂成多个新的Region

这种拆分只是逻辑上的拆分,只是数据的指向发生了变化,它的实际存储还是在原来的旧的Region中的数据。 当读新的Region时,后台会有一个合并操作,会把拆分的数据进行重新操作,最终会写到新的文件中去。

不同的Region可以分布在不同的Region服务器上

一个Region只能存到一个Region服务器上。

Region的定位

那么有一个问题,当一个Region被拆成很多个Region时,这些Region会把它打散,分布到不同的地方存储,那么怎么知道它被存到哪里去了呢?

映射表

•元数据表,又名.META.表,存储了Region和Region服务器的映射关系

•当HBase表很大时, .META.表也会被分裂成多个Region

•根数据表,又名-ROOT-表,记录所有元数据的具体位置

•-ROOT-表只有唯一一个Region,名字是在程序中被写死的

•Zookeeper文件记录了-ROOT-表的位置

HBase的三层结构

HBase的三层结构中各层次的名称和作用

Region定位

•一个-ROOT-表最多只能有一个Region,也就是最多只能有128MB,按照每行(一个映射条目)占用1KB内存计算,128MB空间可以容纳128MB/1KB=2^17 行,也就是说,一个-ROOT-表可以寻址2^17 个.META.表的Region。

•同理,每个.META.表的 Region可以寻址的用户数据表的Region个数是128MB/1KB=2^17 。

•最终,三层结构可以保存的Region数目是(128MB/1KB) × (128MB/1KB) = 2^34 个Region

所以三层架构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。

客户端访问数据时的“三级寻址” •为了加速寻址,客户端会缓存位置信息,同时,需要解决缓存失效问题

•寻址过程客户端只需要询问Zookeeper服务器,不需要连接Master服务器

这里的缓存机制采用的是惰性缓存,如果在使用缓存获取数据时,获取不到数据,那么就失效了,这时候再次进行三级寻址过程,以解决缓存失效问题。

HBase运行机制

HBase的系统架构

• 1. 客户端 – 客户端包含访问HBase的接口,同时在缓存中维护着已经访问过的Region位置信息,用来加快后续数据访问过程

• 2. Zookeeper服务器 – Zookeeper可以帮助选举出一个Master作为集群的总管,并保证在任何时刻总有唯一一个Master在运行,这就避免了Master的“单点失效”问题Zookeeper是一个很好的集群管理工具,被大量用于分布式计算,提供配置维护、域名服务、分布式同步、组服务等。提供管家的功能,维护整个HBase集群。虽然有很多备用的Master,但是它保证只有一个Master是运行的。

ZooKeeper

• 3. Master • 主服务器Master主要负责表和Region的管理工作: – 管理用户对表的增加、删除、修改、查询等操作 – 实现不同Region服务器之间的负载均衡 – 在Region分裂或合并后,负责重新调整Region的分布 – 对发生故障失效的Region服务器上的Region进行迁移

• 4. Region服务器 – Region服务器是HBase中最核心的模块,负责维护分配给自己的Region,并响应用户的读写请求

Region服务器向HDFS文件系统中读写数据

Region服务器工作原理

1.用户读写数据过程

•用户写入数据时,被分配到相应Region服务器去执行

•用户数据首先被写入到MemStore和Hlog中

•只有当操作写入Hlog之后,commit()调用才会将其返回给客户端

•当用户读取数据时,Region服务器会首先访问MemStore缓存,如果找不到,再去磁盘上面的StoreFile中寻找

用户读写数据过程

用户读写数据过程

2.缓存的刷新

•系统会周期性地把MemStore缓存里的内容刷写到磁盘的StoreFile文件中,清空缓存,并在Hlog里面写入一个标记

•每次刷写都生成一个新的StoreFile文件,因此,每个Store包含多个StoreFile文件

•每个Region服务器都有一个自己的HLog 文件,每次启动都检查该文件,确认最近一次执行缓存刷新操作之后是否发生新的写入操作;如果发现更新,则先写入MemStore,再刷写到StoreFile,最后删除旧的Hlog文件,开始为用户提供服务

3.StoreFile 的合并

•每次刷写都生成一个新的StoreFile,数量太多,影响查找速度

•调用Store.compact()把多个合并成一个

•合并操作比较耗费资源,只有数量达到一个阈值才启动合并

Store工作原理

•Store是Region服务器的核心

•多个StoreFile合并成一个

•单个StoreFile过大时,又触发分裂操作,1个父Region被分裂成两个子Region

StoreFile的合并和分裂过程

HLog工作原理

• 分布式环境必须要考虑系统出错。HBase采用HLog保证系统恢复

• HBase系统为每个Region服务器配置了一个HLog文件,它是一种预 写式日志(Write Ahead Log)

• 用户更新数据必须首先写入日志后,才能写入MemStore缓存,并且 ,直到MemStore缓存内容对应的日志已经写入磁盘,该缓存内容才能被刷写到磁盘

• Zookeeper会实时监测每个Region服务器的状态,当某个Region服 务器发生故障时,Zookeeper会通知Master

• Master首先会处理该故障Region服务器上面遗留的HLog文件,这个遗留的HLog文件中包含了来自多个Region对象的日志记录

• 系统会根据每条日志记录所属的Region对象对HLog数据进行拆分, 分别放到相应Region对象的目录下,然后,再将失效的Region重新 分配到可用的Region服务器中,并把与该Region对象相关的HLog日 志记录也发送给相应的Region服务器

• Region服务器领取到分配给自己的Region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HLog日志记录以后,会重新做一遍日志记录中的各种操作,把日志记录中的数据写入到MemStore缓存中,然后,刷新到磁盘的StoreFile文件中,完成数据恢复

• 共用日志优点:提高对表的写操作性能;缺点:恢复时需要分拆日志

本笔记参考自厦门大学林子雨老师的公开课:https://www.icourse163.org/course/XMU-1002335004